
关于西安碑林的作文(通用37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西安碑林的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西安碑林的作文 篇111月19日,天气晴朗,阳光明媚,不时有凉风吹在人身上,舒服极了。我们五年级三班全体师生来到国家4A级景区--西安碑林博物馆学习、参观。
导游说:“西安碑林有七个碑石陈列室,八个碑亭,两个时刻艺术室,六个墓志陈列廊和四个临时展览室。珍藏了从秦汉到明清多个时代的碑刻,是石刻艺术的宝库。”
走进博物馆大门,远远就看到一个华丽的碑亭,它雕刻精美,颜色华丽,高高立在广场中间,它的后面是连成片的柏树。走近亭子,里面立着一大块石碑--著名的石台孝经碑,它是中国最完整的古代石碑,碑顶雕满了云朵状的双层皇冠,雄伟极了。听导游介绍,它是天宝四年,唐玄宗李隆基亲笔题写的真迹,石碑总高超过六米,是碑林中最壮观的石碑。
绕过石台孝经碑,顺着青石板路向里走就到了碑林第一展室,里面陈列了许多名家真迹,有的十分精致,有的略显粗糙,有的娟秀清新,有的粗犷豪迈,真是各有千秋。
不知不觉来到第四展室门前,迎面便闻到一股油墨的清香,原来是工人们在制作拓片,只见他们熟练地用毛笔把墨汁涂在一个印章状的布包上,然后均匀地在宣纸上印压,一张拓片就形成了。导游说这是涂有特殊药水的宣纸,它们先经过处理,会按照碑面的凹凸自然变形,干了之后经过吸油墨水的布包拓印,就成了黑白分明的托片了。参观完拓片制作,向右走,来到国画作品碑刻的展区,我不禁发出了感叹:“人们把文字乃至书画雕刻在石头上,要付出多少心血啊,不但把字的顿笔、运笔、回笔刻得十分精致,还把画的勾、皴、点、染也刻得惟妙惟肖,真是不可思议呀!”
出了第四展室,我们又依次游览了五、六、七号展室,随后我们来到了一处幽静的小花园中,花园四周是古色古香的中式连廊,地上的石板路凹凸不平。园里有苍劲的古松和绿油油的草坪,园子的一角竖立着几排整齐的石桩,有一人多高,上面雕刻着动物的形象,据导游介绍,这些石桩是古代拴马桩,雕刻的动物不仅用于装饰,还有吉祥的寓意,如猴子代表“代代封侯”、马代表“马到成功”等等,别有一番趣味。
走出花园向右转,就来到了石刻艺术室,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石犀,足有四五米高,导游踮起脚尖、伸直胳膊甚至连手指都没有一点弯曲也碰不到它的下颌,十分雄伟。仔细观看,它的雕刻太精细了,连肚子上的细小皱纹都雕刻得细致无比。导游说这是看守皇帝陵园的巨兽,重约十吨,使用一整块巨石,是动用了大批人力,花费数不胜数的金钱和漫长的时间雕刻而成的,是无价之宝。
参观了各个展馆,游览已接近尾声,我们仍然沉浸那些凝聚着古人智慧的珍宝之中,临别时,我们依依不舍地在石台孝敬前合影留念。今天的游览使我受益无穷,这次经历令我永远难忘。
西安碑林的作文 篇2今天我参观了被誉为“文化历史宝库”“书法艺术殿堂”的西安碑林博物馆。它是由孔庙、碑林和石刻艺术馆组成的专题性博物馆。肃穆庄严的西安孔庙和令人叹为观止的石刻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最令我震撼的还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圣殿—碑林。
来到碑林,我犹如置身于碑的森林。走过一间间藏室,仰望着一座座碑石上的文字,我仿佛畅游在历史的长河中。从九百多年前开始,一代代有识之士为使碑石文化不被人们遗忘,他们耗尽心血集藏石碑,并竭尽全力保护它们不受战火的摧残,才有了今天恢宏的碑林。从秦篆汉隶到魏碑,唐宋明清诸多大书法家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真迹,里面有我们所熟知的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这样的大师。
看完了这么多的碑石,最令我难忘的还要数“开成石经”。有人说:“如果将碑的历史比做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那么‘开成石经’便是它的源头。”“开成石经”共刻114石,每石高约2米,均双面刻字,共计228面。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礼仪》、《礼记》、《春秋左传》等十二部历史巨著,共计160卷,65万字,有着“石质图书馆”之美誉。讲解员告诉我们,在开成二年时,印刷术还不够发达,当时的学子没有教科书,他们只能相互借书来抄。皇上知道后,害怕这些学子出现传抄的错误,于是命人将这些知识无误的刻在石碑上,供那些学子去抄。
在讲解员娓娓动听的讲解中,我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文字变迁,比如古代的“光”字的写法就与现在不同,原来的“光”字上面是一个“火”,下面是一个“儿”,是一个十分形象的象形字,而现代的“光”字上面是一个“小”,下面是一个“兀”,它已完全没有象形字的特点和意义。
石碑上的汉字告诉我,古人用最软的笔写出了最硬的字,顶天立地、落落大方,而现代人在电脑出现以后,动手写字的人越来越少,写一笔好字的人越来越少,提笔忘字的人越来越多。我不想成为其中的一员,我要将中国文字的艺术传承下去。
西安碑林的作文 篇3今天,我和妈妈一起去了碑林博物馆。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大门前的水池,它建于元代,为一座半月形的水池,池壁以青石垒砌而成。我和妈妈继续走,看见了“景云钟”,钟的体积很大,铸有飞天、翔鹤、、腾龙、朱雀、独角独腿图案,四角还有4朵祥云,正面还有290多字,字体是我喜欢的楷书。我走进看上面有文字。转身看去,对面是“大夏石马”,石马的头是长方形的。当我来到碑林广场,只见《石台孝经》碑高高的立在广场上,我看了看介绍,才知道,它被誉为“迎客第一碑”,它刻于唐玄宗天宝四年,高约610厘米,共4面,每面宽120厘米。碑文是孔子写的《孝经》,把孝敬父母和忠于君王联系起来,提倡“事群如事父”,认为“百善孝为先”碑文是唐玄宗李隆基以隶书抄写,碑文上的字迹清新,秀美多姿。
最令我难忘的还要数“开成石经”。有人说:“如果将碑的历史比做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那么‘开成石经’便是它的源头。”开成石经”共刻114石,每石高约2米,均双面刻字,共计228面。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礼仪》、《礼记》、《春秋左传》等十二部历史巨著,共计160卷。
这次参观,让我感受到了书法的精深、书法之美。也让我领略了祖国书法石刻艺术的博大精深。
西安碑林的作文 篇4作为一个从小对书法痴狂的人,受着家里的文化熏陶和影响,本人在成长的历程中一直在不断寻找一些可以充实自己和提高自己书法水平的东西。记得从五岁开始,祖父和父亲就教我如何握笔,来写正规的汉字。之后我便一下子爱上了,一发不可收拾。高中时由于忙于学习,没有时间和精力,并且自己会写书法也很少为人所知。上了大学(郑州大学)后,可以说终于遇到了我知识的海洋,那里有着社团的众多志同道合的人可以交流,有着书法堂课上老师的指点,最重要的是自己有了时间,这样才能不断 ……此处隐藏15999个字……程。拓印必须得要高手来执行,这可是个技术活,弄不好反而浪费了一幅作品。只见师傅手持一个类似锤头的东西,用布包着,涂上墨水,把宣纸贴在石碑上使之显出石碑上的字。再把沾满墨水的“锤头”往宣纸上涂抹,涂匀之后,用电扇吹干。一幅珍贵的字帖就出世了。
西安碑林真不愧是学习书法,修养身心、陶冶性情的好地方!
西安碑林的作文 篇33今天我参观了被誉为文化历史宝库书法艺术殿堂的西安碑林博物馆。它是由孔庙、碑林和石刻艺术馆组成的专题性博物馆。在此之前,我老爸给我看了有关碑林相关事件及其由来的视频,我才得知它是由孔庙、碑林和石刻艺术馆组成的专题性博物馆。我从昨天晚上以及开始期盼今天的参观活动,说老实话,我其实对碑林并不感兴趣,期盼参观活动其实是为了见到安老师、张老师、陈老师和我的同班同学们,平时上课时老师很严肃,下课时在学校又不能尽情的玩耍,今天终于有人组织了这个活动,这个人就是杨梓安的妈妈,他是多么伟大啊,让我们有了这次课外活动的机会,有了尽情玩耍的时间,我真心感谢他妈妈。
我一进博物馆的门就开始管不住自己了,开始大声喧哗,和小朋友做游戏,和小朋友分享我的美食,这时爸爸走过来,让我站在一个大石碑前,严肃地批评了我,并带我去了每一个展室,我仿佛走到了石碑的森林,到处是石碑,还有石碑上漂亮的刻字,我想这一定是打印机打上去的,否则怎么那么整齐,爸爸告诉我这时刻字刀一个一个手工刻上去的,我感到很惊讶,在石头上刻字我以前可从来没有听说过,而且还像打印的字体一样,真是太神奇了,太佩服了,我被石刻大师的高超技术彻底折服了,走到第五展厅,我看到一个工作人员正在把一张纸贴到石碑上,爸爸告诉我这个叫“拓印”,相当于现在的“复印”,我仔细观察了一下,首先拿出潮湿的宣纸,用嘴巴对着宣纸的一角吹口气,宣纸就打开了,然后贴于需要“拓印”的碑上,用鬃毛刷子刷平整,再用“拓包”沾些墨汁不停地在纸上敲打,浓浓的墨香味使我陶醉,不一会儿,石碑上的字清晰地显露出来,和石碑上的字体简直一模一样啊!真是大开眼界了。
爸爸说碑林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一座文化艺术宝库,从九百多年前开始,一代代有识之士为使碑石文化不被人们遗忘,他们耗尽心血集藏石碑,并竭尽全力保护它们不受战火的摧残,才有了今天恢宏的碑林。我这才明白为什么这里是一座文化艺术宝库,石碑上的汉字告诉我,古人用最软的笔写出了最硬的字,顶天立地、落落大方,而现代人在电脑出现以后,动手写字的人越来越少,写一笔好字的人越来越少,提笔忘字的人越来越多。我不想成为其中的一员,我以后要认真听讲、认真写字,改掉我上课爱说话、爱做小动作不好的习惯,我要将中国文字的艺术传承下去。
西安碑林的作文 篇34我参观了碑林博物馆,西安碑林始建于宋哲宗佑二年(1087)经过金,元,明,清,民国历代的维修及增建,规模不断扩大,藏石数量日渐增多,现已藏自汉代至今的石碑五至四千余件数量为全国之最。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长达2000多年。通过第一室到第七室的参观,特别是第三室陈列了以唐代各碑为主,碑文刻工精致的精美作品,走进第六室,相隔很远就闻见一股浓烈的墨香扑鼻而来,那里收藏着各种名家的作品,还有黄河图说张旭的狂草等,令人眼花缭乱。是我们书法的范例。
这次参观让我深刻的了解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明,一个个深刻在石碑上的字,是永久的记忆,更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中国的文化如此久远,在石头上留下历史的痕迹,在笔尖与浓墨下汇成名扬千古的传承。这次参观让我感到无限的骄傲和自豪,我是中国人,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西安碑林的作文 篇35国庆的小长假,我和家人一起去了西安市碑林博物馆,我很激动,心想,终于能看到书法名家的作品啦。
走进碑林博物馆的大门,看到了千千百百个石碑,石碑上面刻着古代书法名家的字体。石碑上刻的字有楷书、行书和草书。在耸立的石碑间穿梭着,再看看哪些飘逸的字,仿佛感觉到了情感、激情。
陕西西安碑林始建于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经金、元、明、清、民国历代的维修及增建,规模不断扩大,藏石日益增多,现收藏自汉代至今的碑石、墓志4000余件,数量为全国之最,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碑林为我们展示了秦汉文人的古朴遗风;魏晋北朝墓志的英华;大唐名家的绝代书法以及宋元名士的潇洒笔墨,这让我感到了震撼,我觉得我们的祖先非常厉害。
西安碑林是汉朝风韵民族历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1962年被公布为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正式定名为西安碑林博物馆。
这次游碑林,让我感受到了唐宋时期的书法家的字体,还让我觉得几百年来人们扩大收藏并且保护碑林、传承书法作品的精神,我以后也要好好写字,发扬文化!
西安碑林的作文 篇36今天我参观了被誉为书法艺术殿堂的西安碑林。
来到碑林,参天大树矗立在两旁,到处都是碑。我仿佛进入了文字历史的长河中。在九百多年前,人们历尽千辛万苦,就是不让碑林不受战火的破坏,才有了今天崭新的碑林。
上面刻着从秦篆到魏碑,唐宋明清的大书法家的旷世之作。其中有我们所熟知的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这样的大师。
看完了那么多的碑石,最让我难忘的要数《开成石经》了,如果把碑林的历史比做一名勇士,那么《开成石经》就是他坚硬的骨头。开成石经共刻114石,每石高为两米,均双面刻字,共计288面。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礼仪》、《礼记》、《春秋左转》等十二部历史名著,共计160卷,65万字,有着“石质图书馆”的美誉。
在我的视线中,我还发现了许多的文字变迁,比如古代的“光”字的写法就与现在不同,是上面一个火底下一个儿,是一个十分形象的象形字。
石碑上的文字告诉我,中国书法在世界有着顶尖的名次。可现代,提笔忘字的人越来越多。我不想成为其中的一员,我要将中国书法传承下去。
西安碑林的作文 篇37今天,我和妈妈去参观了西安碑林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因碑石林而得名。它始建于北宋哲宗元祐二年,距今已有九百二十余年的历史了。这里陈列着从汉代至明清各个时代的碑石、墓志3000多方,是我国保存古代碑石最多的地方。
我一进大门,就看见了“西安碑林博物馆”几个大字。然后我和我妈妈走了一会。我突然发现前面有七个碑石展室,其中,我对第一室、第三室、第四室和第六室比较喜欢。
第一室里陈列着唐开成二年刊刻完成的部儒家经典,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礼仪》《礼记》等各种儒家经典组成“十三经”。
第三室里陈列着各种书体的珍贵碑石。篆书有《美原神泉诗序碑》,隶书有《熹平石经》,等许多字体。
第四室陈列着苏轼、祝允明等宋、明时期的名家诗文书迹刻石外,还有宋至清代的石刻图画,其中宋刻《长安城残图》等许多图。
第六室陈列的碑石少数是元、明两代士人写的诗文作品以外,大部分都是清代诗人写的诗词歌赋,其中清圣祖玄烨林米芾的《赐吴赫书》等都是难得的珍贵碑石。
通过这次参观让我懂得了中华汉字的精华。